這個部落格基本上參考
黃金策 – 明.劉伯溫(或明.胡宏)
增刪卜易 – 清.野鶴老人
卜筮正宗 – 清.王洪緒
在正式介紹易經占卜之前,先對易經做個摘要說明,再介紹卜卦。
關於易經
易經對世人來說,始終是個謎,自古到今被它所吸引、所迷惑不知凡幾,尤其是歷史上那些善於用易的高手,如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李淳風、劉伯溫等人,對後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在歷史的記載中,這些易學大師都是有前知預測能力的。
據說孔子在整理易經之後所作的結論和對易經的評語是「絜靜精微,易教也」。意思是學了易經這門學問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潔淨而寧靜的,同時頭腦非常的冷靜。換言之,研究易經需要一顆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
歷史上,漢朝的王鳳、唐代的虞世南推崇易經說到:「不讀易不可以為將相」。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時,研究易經所做成的「周易」這本著作之後,開始發展出來的。而諸子百家之說,皆源自於此,都源自於易經所畫的卦。
易經3原則 –變易、簡易、不易
變易: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學易要先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
簡易:易經告訴我們,宇宙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法了解的。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智慧夠了之後,就會變成平凡,最平凡且簡單異常。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後,運用八卦加上時間、空間的關係,將數學公式套入,就可以推算出事情,這就是將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
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它是永恆存在的。
易經的3個內涵 –理、象、數
由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人生、情緒、思想…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現代的觀念來說,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也必定有它的象;易言之,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而每一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
而有些人從『理』去詮釋易經,有些人從『象』去詮釋易經,有些人從『數』去詮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就是掌握了易數的緣故。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都包含了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知通、知達而萬事前知了,亦即一切可預測。
關於卜卦
將卦的變化方法用在卜卦上,是源自於孔子,最早有系統的出現,則是漢朝的京焦易,該系統是由焦贛傳給京房的這一支,後來演變成各家的卜法。也就是,由孔子傳給商瞿,一路下來到了漢朝,就演變成京房的系統。接續的就是宋朝的邵康節,他又根據易經,將孔子之後古人的各種法則融會在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法則,解釋又不同。
占卜數術方面的體系,則是用八卦、五行、干支配合起來,去做推算的。在易經傳統中,占卜是它主要的用途,易經在古代就是為了占卜用的。不只中國有占卜,世界各民族也都有占卜,當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
中國自有了易經卜卦之後,幾千年來,產生了好幾個派別。其實易經沒有一定的法則,有些人懂了之後自己另外又創出法則出來。
易經卜卦乃至於算命的這套法則,裡面包含了很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它流傳了幾千年,而歷史上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的聰明人,試想幾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就算它真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如果我們想要批評它,不妨先就它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論斷它,應該才是比較科學的。
卜卦靈不靈 – 心誠則靈
根據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說法,佛學上的神通分為五類:
報通:指有些人天生會看到鬼神,天生的鬼眼,屬於前生的宿根
修通:指藉由打坐、練功夫、催眠、瑜珈等練成的
鬼通:指有精神病變的人,為鬼所附,對一些小事情能夠前知預測
妖通:類似上者,但為妖所附
依通:指如卜卦、算命等,藉由某種事物,靠數理、數字、光、暈用人的腦波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超越眼睛生理上的力量而看到東西
依通:指如卜卦、算命等,藉由某種事物,靠數理、數字、光、暈用人的腦波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超越眼睛生理上的力量而看到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